日本設計師嚴選──80後新銳 (下)
接續前篇《日本設計師嚴選──80後新銳(上)》,本篇將再介紹三位不同面向的設計師,從插畫到廣告創意,看他們如何運用不同素材來創作,就讓我們一起透過作品看見日本新銳設計的精彩!
接續前篇《日本設計師嚴選──80後新銳(上)》,本篇將再介紹三位不同面向的設計師,從插畫到廣告創意,看他們如何運用不同素材來創作,就讓我們一起透過作品看見日本新銳設計的精彩!
海報是電影給予觀眾的第一印象,常受到不同的宣傳策略及各國的文化差異而影響視覺設計的呈現,以下介紹五部知名電影在各國上映時的海報版本,讓我們一起透過觀察與欣賞,了解不同國家的設計風格。
日本設計一直被大眾奉為圭臬,總是能在西方與東方中找到完美的平衡,讓人不禁說出「日本風格」這樣的感受,即使是新一代的設計師也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特色。本篇特別搜集整理了幾位不同風格的設計師作品,要來與大家分享所謂的「日本 style」!
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分享了幾所知名設計學院的識別設計,這次要繼續介紹其他同樣有趣的案例。無論是設計院所或是大專院校,是不是都應該從內化到形象上都同樣用心?讓社會大眾有更好的管道瞭解其教育方針與定位,並且也藉此作為學生們的典範?
網絡關係圖為各種學科領域提供了一些新鮮的觀察分析視角,不同於專注在個人或組織或系統的個體特性,這類型的圖表可以更宏觀地簡析各個單元之間的關聯。也希望本系列的四篇文章,能夠對於設計師在面對視覺圖表的挑戰時有所幫助!
與品牌識別一樣,學校識別也必須傳遞理念方針、定位與風格,藉此吸引觀念相近的學子,而現今識別更不侷限於印刷,許多數位上的應用也十分有趣。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,學術單位如何藉由識別系統的設計,來呈現其教育的特色與方針呢?
完整的識別設計不只是畫面上的改善,更是一整個企業理念完整的表現,同時能夠讓企業組織變得更完善。NASA 的識別改革在設計史上也是一大進程,但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,遭遇到哪些困難?設計師又要如何順利的將新的設計導入企業組織中呢?
地圖有許多不同模式,不同模式間又能相結合演變出新的形式;以地理方位為背景的可視圖,它所呈現的視覺信息之間,必定存在某種空間關係。這一篇,我們就要來介紹一些常見的、以地理位置為背景的可視圖類型與應用。
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,從紐約地鐵的指標設計看見完整性,使用編碼的方式、字體規劃和路線名稱等等,同樣的規範沿用至今。反觀台北捷運的視覺指標規劃,欠缺完整性和長期的思考,讓人無所適從,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。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從其他城市的經典設計中,學習到一些經驗呢?
進入科技時代,人們對讀書的興趣不再僅止於文字,電子書的新鮮型態創作,讓原本看似不可能的閱讀模式變化出無限可能。而電子產品發展至今,讀者不再只是關心電子書的「便利性」,渴望更多與文字互動的樂趣,身為一個設計師,我們還能怎麼做?